《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到了宁国府贾敬宾天一事,而“宾天”这一词过去是专指皇帝驾崩的术语,因此“贾敬宾天”便可理解为暗指皇帝去世。那么,贾敬究竟隐喻的是哪一位帝王呢?在贾敬宾天后,贾家的故事又将如何展开?
首先,贾敬的名字与“嘉靖”发音相近。书中提到贾敬:“服灵砂,妄作虚为”,其中“贾敬之死”显然是对嘉靖皇帝之死的暗示,这是不言而喻的。作者为何要通过嘉靖皇帝的去世来展开叙述呢?《红楼梦》讲述的明朝历史,实际上从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开始,就深刻刻画了南明时期的藩王之乱以及他们以复明之名争夺皇位的斗争(这就是贾复的影射)。
在南明时期,许多旧朝遗民都将万历皇帝的子孙视为正统,先后拥立了弘光帝(朱由崧)、隆武帝(朱聿键)、绍武帝(朱聿鐭)、永历帝(朱由榔)等人,而《红楼梦》中的甄家四次接驾,指的就是这段历史,而非所谓的江宁曹家四次接驾。江宁织造的地位,远不足以担负《红楼梦》要揭示的封建灭亡这一宏大主题。
展开剩余83%然而,作者并不认同这些自认为是“大明皇统”的拥立者。在小说中有“王”说家史,明确指出嘉靖并非嫡出,而是庶长子。因此,贾母不喝六安茶,这一细节正是隐喻不认可安陆的朱厚熜登基成为皇帝。六安与安陆通过灯谜中的“秋千格”关联,朱厚熜的家族原为兴献王,封地在湖北的安陆,也即今天的钟祥。朱厚熜的父亲是明宪宗的儿子,而朱厚熜继位纯粹是因为明武宗无子,他才被选作继承人。因此,朱厚熜及其家族也被视作庶出的皇帝。
贾母所代表的荣国府,实则影射的是与朱元璋同胞的靖江王家,乃是朱元璋的亲兄长朱兴隆(即“朱五四”)的嫡系。然而在《朱氏世德碑》中,朱元璋称其为“孟兄”,孟兄即指庶长兄。南明时期,靖江王家认为自己的家族才是正统,主张应由他们继承大明的皇位,因此提出以洪武年号自立为帝。
《红楼梦》从头到尾叙述的是朱元璋家族的历史,而这一家族的历史纠葛最终引出了“嫡庶之争”的问题,暗示了南明藩王之间的内斗。所有这一切的根源,都可追溯到朱元璋的“封建诸子”的政策,这正是封建灭亡的根本原因。作者实际上与当时史家的观点是一致的,认为大明的灭亡正是由朱元璋恢复周制、实施“封建诸子”所导致的。
那么,朱元璋为何要恢复周制并实施“封建诸子”呢?这一历史谜团,可以从《明实录》中找到答案。《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的一段文字揭示了朱家与周武王的渊源,称朱家是周武王的后裔,在周武王灭纣后,朱家便开始封地,在后来的历史中逐步发展成强大的家族。因此,作为周武王之后的朱家,自然有意效仿周制,延续“封建诸子”的模式。这一深刻的寓意也在《红楼梦》中得到揭示,小说所展现的并非仅仅是江南豪门的奢华,而是通过家族史展现了封建制的灭亡。
小说中,贾政的名字“存周”便是这一段历史的象征,标志着贾家与朱家、甚至与周武王的家族相连。在书中第三回,林黛玉在荣禧堂看到的“金蜼彝”,这件周朝器物,暗示着贾家的朱家血统,进一步证明了贾家的渊源。
既然贾家出自朱家,而朱家又自周武王之后,那么“封建诸子”这一历史问题自然显得尤为重要。《红楼梦》通过描写南明时期的藩镇乱象、藩镇自相残杀,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的灭亡。小说通过宁国府和荣国府的命运,探讨了这个时代的悲剧命运,正如“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这一段话,隐喻了嘉靖年间起,直到南明灭亡这百余年的历史。
秦可卿所托梦给凤姐时所言:“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猢狲散’的俗语”,实际上也是指从嘉靖到崇祯之死的这一时期。所谓“树倒猢狲散”,正是指明朝的灭亡。
明朝的建立,始于1368年,而书中提到的“史侯”即为“石猴”。《红楼梦》的原名《石头记》便暗示着“石猴”家族的历史。正因为如此,贾家的命运和“守庚申”这一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在第十一回的“庆寿辰宁府排家宴”中,贾敬的生日宴并没有公开进行,而是通过“阴骘文”传出,实际上是在暗示万历皇帝的驾崩。南明时期的皇位继承,万历驾崩后其子朱常洛继位,而此后短短一个月,朱常洛便死于“红丸案”,这一历史事件与“胡庸医乱用虎狼药”的情节呼应。
在第六十三回中,贾敬的死详细描写了其中的细节:“大夫们见人已死,何处诊脉来,素知贾敬导气之术总属虚诞,更至参星礼斗,守庚申,服灵砂,妄作虚为,过于劳神费力,反因此伤了性命。”这段话不仅暗示了嘉靖的死,更映射了万历、泰昌两位帝王的死。
“守庚申”是一个关键细节。如果从时辰来看,庚申通常指的是下午3点到5点,而夜间并无庚申时辰,因此这一细节暗示了万历与泰昌两位皇帝的死亡。而贾敬的“守庚申”也恰好与历史的时刻吻合。
《红楼梦》中的故事不仅仅是家族的兴衰,更深刻揭示了历史的命运走向。贾敬的死亡与万历、泰昌的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了小说的历史隐喻。而尤二姐与“槟榔”的关系,也直接暗示了朱由榔的历史命运。
最终,贾家与朱家相互交织,描绘了一个以历史为背景、以家族为核心的复杂故事。《红楼梦》不仅是对封建社会末期的反思,也是对一个家族、一个国家命运的深刻揭示。
发布于:天津市嘉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